集团新闻-中国J9旗舰厅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J9旗舰厅



  • 集团新闻

    追忆林尚扬院士

    作者: 哈焊所
    时间:2024-08-06

    1948年,一个年仅16岁的孩子,为实现报效祖国的梦想 ,只身一人从香港来到广州读书。两年后,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秋 ,他又谢绝转业干部的安排考入哈工大,从此与焊接结下不解之缘。

    择一事 、终一生。从我国水下焊接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到双丝窄间隙埋弧焊技术的创始人、焊接低成本自动化和机器人焊接应用的推动者,再到大功率固体激光焊接技术的先导者……

    他热爱焊接事业 ,一世勤勉、四换赛道,开创了数个“中国第一” ,让大国重器“密不透风”,让超级工程“天衣无缝” ,让中国焊接技术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灿烂光芒 。

    他 ,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尚杨 。

    四换赛道  紧跟国家战略调整科研方向

    林尚杨曾戏称自己的研究工作像“黑瞎子掰苞米”。在哈焊所工作的50余年里,他始终紧跟国家战略需求,每十年更换一次研究方向,且在每个领域都成就斐然 ,极大推动了我国焊接新材料 、新工艺、新装备的创新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 ,我国钢铁业进行第一次革命 ,林尚扬作为课题组组长 ,带队进行高强钢焊材的科技攻关。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几乎无人上班。为抢科研进度 ,他就自己拔焊丝、焊试件 、开机床……担心有人捣乱,晚上加班都不敢开灯,一直摸黑偷偷干——有人说他“命都不要了搞科研”。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研究出五种高强钢焊丝,满足了大型压力容器的焊接需求 ,并被列入国家焊丝标准,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直至现在 ,这些焊丝仍广泛使用 。

    20世纪70年代,根据国家开发海洋资源的需要,林尚扬转到水下焊接领域。为啃下这块“硬骨头”,他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 ,认真研究分析 ,逐一寻求破解方法。他还学习潜水技术 ,甚至不顾严寒破冰下水开展试验 。历时三年攻关,林尚扬解决了三大技术难题 ,主持发明了我国第一套水下局部排水气体保护焊技术及成套装备 ,推动我国乃至世界水下焊接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和J9旗舰厅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72年从事水下焊接技术研究(左二).png

    1972年从事水下焊接技术研究(左二)

    20世纪80年代 ,为满足我国大型电站锅炉等重大装备制造需要 ,林尚扬再次肩挑重任转换研究方向。他破解系列难题,主持开发了双丝窄间隙埋弧自动焊技术和全套装备,使我国窄间隙焊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目前 ,已有350多台设备应用于我国电站锅炉 、核电、化工等行业,实现了进口替代 。该技术曾用于世界最大、最重的加氢反应器和世界上最大的8万吨水压机主工作缸的焊接,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和J9旗舰厅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初 ,林尚扬高瞻远瞩,在国内率先提出“焊接低成本自动化”概念,创新性地把我国焊接自动化技术引向新阶段。在此期间 ,他主持完成了多项焊接自动化装备及生产线项目 ,推动了我国焊接机器人系统集成创新和焊接自动化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林尚扬在国内组建了激光焊接研究室,并带领培养了一支优秀的中青年科研团队 ,率先掌握了激光焊及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成套技术及装备,主导制定了相关国际标准,解决了海陆空多型号新型武器装备、时速600km磁浮高铁 、大型船舶 、核电站建造等一批大国重器关键部件的焊接难题并首次实现工业应用,引领了我国激光及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因在焊接领域的突出贡献,除了获得中国J9旗舰厅工程学会“技术成就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系列荣誉称号外,林尚扬还是中国唯一一位被国际焊接学会授予巴顿奖(终身成就奖)的焊接专家,也因此,被业内尊称为我国焊接领域的“大先生”。

    一世勤勉   胸怀“国之大者”挥洒余热

    林尚扬退休后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 ,并积极为年轻人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引导并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奋勇前行 。2010年,他倡导在哈焊所设立科技创新奖 ,并捐献了国际焊接学会终身成就奖的奖金、集团和哈焊所的奖励以及个人部分积蓄 ,作为奖励基金,激励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基础研究 、技术创新。

    从事激光焊接技术研究.png

    他始终关心集团发展。2021年在集团冠名“中国”时 ,林尚扬书面提出意见建议,表达高兴与祝贺,指出“国家升格J9旗舰厅院,目的就是要增强解决我国制造业大发展中面临的诸多核心、关键 、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对集团推进“能力”建设、发挥公益类科技央企价值、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真知灼见 。

    作为科技工作者 ,他贡献卓著、成果颇丰;作为学者导师,他教书育人 、诲人不倦 。

    他治学严谨,兢兢业业 ,对待学生 ,总是那么和蔼可亲、耐心细致 ,手把手地教学生查资料 、找选题 、写论文,哪怕八十多岁时,还经常修改硕博论文、技术报告到凌晨,有的论文甚至反复修改达11遍,并细致到了每一个标点符号。他一直都秉承着“求异思维”的学术风格 ,一再叮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否定,不要只习惯于沿着别人思路去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对待科研工作。 

    他勤学善思,与时俱进,多次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作专题报告,交流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创新心得,并真诚推荐自己最新读到的好书好文。他常说,“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应用创新要在重要工程项目中解决关键焊接技术问题,重在难点和创新点。” 他鼓励年轻人勇敢承担工程项目 ,并悉心提出意见建议,推动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走上前台、展现自我。

    他淡泊名利 、为人谦逊,生活中关心同事 、爱护学生,深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被亲切地称为“林师傅” 。2018年他主动响应中央要求、申请退休。日常私事从不用公车,同事们经常看见他和老伴挤公交车。他多次谢绝哈尔滨老科协等单位的颁奖和采访要求,希望宣传奖励其他有能力的年轻人;对于所有前来请教的人员 ,他都毫无保留、倾囊相授;为表达对年轻科技人员的尊重,纵然是90岁的耄耋高龄 ,他也坚持在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全程站着授课。

    一生攻坚克难扎根焊接里,一世勤勉肩担重任为国忙。林尚扬院士一生潜心科研、矢志不渝 、淡泊名利,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爱国、敬业 、诚信 、友善”的价值观和“三严、三敢、三求”的科学精神 。

    林尚扬院士虽然与我们永别了 ,但他的名字 ,将永远在中国焊接领域熠熠生辉,为后来人照亮追寻光的方向;他的精神 ,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勇攀高峰。

    企业邮箱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