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教育-中国J9旗舰厅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J9旗舰厅



  • 廉政教育

    党纪学习教育丨对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处分规定

    作者:
    时间:2024-06-03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二十二条、第一百二十三条对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列出负面清单 ,作出处分规定。这些问题的实质是党员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把公共权力异化为管理者的私权 ,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必须予以禁止。

    1.超标准 、超范围向群众筹资筹劳 、摊派费,加重群众负担。

    (1)筹资筹劳 ,是指为兴办村民直接需要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公益事业,按照有关规定经民主程序确定的村民出资出劳的行为 。

    筹资筹劳应当遵循村民自愿 、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合理限额的原则。但在实践中,一些党员  、干部违反程序开展筹资筹劳 ,随意扩大筹资筹劳范围和提高标准。比如,有的不经过民主议事程序 ,村“两委”擅自决定筹资筹劳数量 ,或者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变成固定收费项目;有的强行以资代劳,使筹资筹劳成为加重群众负担的借口等。

    (2)关于摊派费用,党中央、国务院1990年9月印发的《关于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的决定》明确 ,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之外 ,要求有关单位或个人无偿地、非自愿地提供财力、物力和人力的行为都是摊派 ,一律予以禁止 ;任何地方、部门和单位都不得以赞助 、捐赠等为名变相向行政事业单位 、企业和个人摊派 。

    执纪监督中发现,有的党员、干部任意增加对群众的收费项目 ,提高收费标准,向群众转嫁摊派费用 ;有的以支持开展工作为由 ,要求辖区内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捐赠”办公用品等。本项规定的违纪行为 ,直接侵害群众利益,对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很大,必须牢牢盯住 ,不能放松 。

    2.违反有关规定扣留、收缴群众款物或者处罚群众。

    扣留、收缴款物以及处罚群众 ,关乎群众的财产权等切身权益。无论是扣留、收缴还是处罚 ,都属于执法权,应当由行政机关等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行使,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使用。

    农村和社区等基层组织不能自设权力,随意扣留、收缴群众款物或者处罚群众。即便乡镇人民政府和基层站所拥有一定的相关职权,也必须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 、依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不得越权和违反程序扣留 、收缴群众款物或者处罚群众。

    3.克扣群众财物,或者违反有关规定拖欠群众钱款 。

    (1)克扣群众财物,是指将应当支付给群众的财物扣留不给或者少给。

    克扣群众财物无论基于何种目的都是违纪行为。执纪监督中发现,有的党员 、干部克扣惠农专项资金;有的克扣对困难群众发放的社会救助金 、低保金以及各种补助;有的扣减农村危房改造款等 。这些行为剥夺群众的获得感 ,使惠及群众的政策在执行中减损落空,必须严肃追究纪律责任。

    (2)拖欠群众钱款,是指本该向群众支付的钱款迟迟不予兑付。

    比如,有的党员、干部不及时发放惠农补贴 ,有的拖欠应及时结算与支付的工程款等。违反有关规定拖欠群众钱款,说到底是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出了偏差。对群众打白条,欠下的是钱款 ,伤害的是民心 ,流失的是群众的信任,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坚决避免出现这样的行为 。

    4.在管理 、服务活动中违反有关规定收取费用。

    在管理、服务活动中收取费用,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 。

    执纪监督中发现 ,有的党员、干部借给群众发放惠农物资之机 ,擅自收取手续费;有的明知国家已经取消相关收费 ,还违规向群众收取费用等。此类行为,加重群众负担 ,引发群众强烈不满。党员 、干部要严格按照规定开展管理服务活动 ,坚决杜绝乱收费现象 。

    5.在办理涉及群众事务时刁难群众、吃拿卡要。

    这些违纪行为,本质上是把服务群众的职责当作管理群众的特权 ,借机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

    比如,有的采取主动提或者暗示要等方式借办理涉及群众事务之机 ,让群众对其提供宴请或者赠送礼品;有的借手中的管理权、执法权等,强拿硬占群众的物品等 。这些在服务群众过程中“捞油水”“拿好处”的行为,体现了“小权力”背后的“大任性”,侵蚀党的执政根基,是党的纪律所不能容忍的 。

    6.在乡村振兴领域有侵害群众利益行为。

    《条例》第一百二十二条强调对这种违纪行为从重或者加重处分 。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们从脱贫攻坚转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但要清醒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始终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切身利益。《条例》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乡村振兴领域存在的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从严惩治,以促进党员、干部做好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 ,特别是要切实防范和纠正在乡村振兴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7.干涉生产经营自主权。

    生产经营自主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基础上所拥有的自主安排生产 ,自由调配使用自己的人力 、物力、财力,自行组织生产经营的权利。

    干涉群众生产经营自主权的行为,本质上是违背群众的自主意愿 ,即使出于善意 ,也可能“好心办坏事”。比如,有的党员干部干涉本应由农民自主安排的生产经营项目,强迫农民购买指定的生产资料或者按指定的渠道销售农产品等 ,使群众财产遭受较大损失。做好群众工作要从实际出发  ,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搞脱离实际 、脱离群众 、劳民伤财的事情,也不能有不顾群众意愿 、破坏群众首创精神、损害群众利益的强迫行为。


    企业邮箱



  • XML地图